为评估各地的政务环境,中山大学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》课题组在2018年赴全国16省级行政单位、84市、182区的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实地调研。日前,媒体公布了16省份政务环境报告。
全国政务环境得分70分,处于中等水平
基于在全国16省、84市、182区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计算可得,全国政务环境总分为70分,达到中等水平。其中,硬件、软件建设良好,服务水平不及格;地区之间政务环境发展不平衡。
全国政务环境建设不平衡
政务环境建设中,硬件、软件、服务三个方面之间发展不平衡。纵向虚线为在硬件、软件、服务每个维度下,全国得分最高的地区与全国得分最低地区之间的差值。因此,竖线越长,分差越大,即地区间越不平衡。
各地政务环境发展现状
政务环境总分排名前4名的地区,各方面都领先全国平均水平,其中服务水平领先程度最大;后4名的地区,各方面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,其中软件和服务水平是主要短板。(另有5个地级行政区划未设立政务服务大厅,无排名。)
调研组在各地的调研中,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。
1. 部分地区硬件设施不完善、不舒适
在全国范围内抽查的政务大厅中,20%没有配备取号机,22%没有配备可供操作的电脑,25%没有LED显示屏,52%没有提供标准化的拍照服务,18%座位不够,无法实现全部办事市民都有座位可以休息等待,还有26%所提供的座椅不够舒适、26%没有配备饮水间。
2.部分地区办事流程不清晰
部分地区办事流程不清晰,该提供的材料和模板不提供,窗口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过硬。具体来说,8%的政务大厅没有提供办事基本流程,11%的政务大厅没有配备咨询人员,28%的政务大厅不提供填写模板,46%的政务大厅不公开承诺办结时间。
3. 窗口供需不匹配
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供大于求,开放窗口数量太多,市场主体太少,导致大量窗口闲置;另一种是供不应求,窗口数量不够,导致市场主体拿号难、排队久、办事慢。
4.“只跑一次”的比率仅30%
从企业和群众的反馈看,在2018年上半年,30%的市场主体在办事时可以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,68%的市场主体可以实现“一窗受理”,每次来大厅平均需要1.4个小时办完一件事情。这显然与改革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,企业和群众不满意。
此次抽查调研虽没有涉及到深圳市,但中立咨询一直专注于深圳市的政务服务调研。在2018年第四季度的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中,中立咨询共重点核查了51个问题整改情况。
经调研反馈后,深圳市各区政务环境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:群众满意度和参与度、办事信息一致性和实用性、掌上办和自助办普及率都获得了“双提升”,全面推进了实体大厅政务环境建设标准化。
通过第三方的数据资料与舆情反馈,站在中立的角度去考察全国政务环境建设和商事制度改革的新进展、新挑战以及新方向。通过调研,也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和群众办事感受,更好地提升政务环境总体水平。
近年来,深圳市以“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”的改革信号,在优化营商环境与政务服务提升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。日前发布了《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若干措施》,商事登记不超一个工作日,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可申请简易注销,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许可全面实行“不见面审批”全流程网上办理……出台市场监管改革“41条”。
不少群众都在感叹深圳的速度与服务,群众和企业办什么事烦,就把什么列入改革的范围;办什么事难,就把什么纳入必须解决的范畴。良好的营商环境,一直是深圳保持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的重要保障,同时彰显着深圳这座城市的远大抱负。